close

reading

關於閱讀這件事,喜歡閱讀的人,尤其閱讀範圍很廣的人,難免都會被旁人質疑,比方說「為什麼要讀這個?」、「讀這個有用嗎?」等疑問句,或者是「讀書又沒有用。」等直接肯定句。

很多時候很不服氣,覺得「你們又不讀書能知道些什麼。」,但後來想想,或許是因為我們對於閱讀有不同的見解,因此才會有所用與不用的差別。

直到後來,在不斷閱讀過程中,才慢慢地整理出自己對於閱讀的感想。

對我來說,閱讀應該是有層次和深度的,而不同的層次造就出不同的閱讀態度和體悟,我把它依程度分為 皮、肉、骨、髓。

 

──僅止於瞭解,甚至不求甚解

這應該是大部分的人最容易做到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考試。我們為了考試於是不停地背、算、抄、寫,可是沒多久就忘了,因為「我們閱讀圖得是短期達到目的」,於是我們知道答案卻不知為何如此,甚至連答案真正的意義也不知道。

就因為只圖短期績效,相對的也顯得務實,因此在選擇閱讀的種類,或者對於閱讀這件事時,我們會問「這有沒有用?」、「對我有沒有幫助」,若對短期有用的話才看,若沒用就能免則免。

可事實上的情況是,大多數人都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甚至連自己的長期目標都不知道,對新事物缺乏好奇心,再加上我們只求短期績效,因此大部分的人會選擇不閱讀,或者閱讀也只是看過,卻不曾領悟。

 

--學會應用,並懂得從書中的角度看世界

同樣一則手機廣告,我們可以發現,不同的人就會由不同角度來解讀,學攝影的會分析他的運鏡手法、學行銷的會探討他的訴求和表達,而工業的人則會研究手機的性能和運作原理。

這是因為只要長期閱讀、接觸一項專業,或者在閱讀時能徹底瞭解,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透過所學,去詮釋看到、遇到的事物,甚至應用在專業學科外的地方。

以商學院的學生來說,報告幾乎不離SWOT、五力分析等工具,自然就培養了他們在往後人生,面對難以下手的決策時,如找什麼工作、工作一段時間後該培養什麼專長等等,多少會使用SWOT分析來協助決策。

但很多時候,就因為長期只涉獵一項領域,因此我們就容易陷入用單一思惟去面對許多狀況,或者認為自己目前所學足夠而不求進步。那就好比台灣的雇主都用製造的眼光來管理企業,只求降低成本,或者商業人員一味地使用SWOT分析,卻不瞭解SWOT分析本身也有自己缺陷──即落入自以為是的結果。

 

──對於書的內容能提出質疑,有自我見解,並能反覆驗證

即使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已學會了如何應用,但若只是單純地學習而不深思,就容易陷入剛才所說的「單一思惟」,如此一來,學習缺乏彈性,若在生活中遇到書中尚未解釋的部分,那是否就無法解決了呢?

在閱讀大量書籍之後,我們應該要能自我整理出一套架構和系統,並且在閱讀其他書時應能提出質疑,如「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是這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有沒有別的方法或情況產生?」等等疑問。在提出質疑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作者對話,也是和自己過去所學的累積對話,甚至可以就同樣一則事物翻閱不同作者的言論,進而實際驗證,並且對自己過去學所的架構、系統保持彈性,隨時修正往正確的方向前進。

也就因為有自己的見解,才能不被似是而非的言論所影響(如媒體資料顯示不明確的民調或者報告),就因為懂得提出質疑、能實際驗證,我們才有自己的主張,在保持彈性修正自己的情況下不斷地讓學習往前邁進。

 

──由閱讀中悟出心境、哲理,並開始看透通則

當我們透過不斷地閱讀、學習、應用、質疑、辯證後,漸漸地也會將這些早已融會貫通的事物應用在所看、所遇的事情上,以心中所擁有的架構逐一拆解、解釋並解決。

透過大量的閱讀,就像是拼湊著一張世界全貌地圖一樣,我們擁有許多窗口來看這世界或者單一事件,擁有了許多人未曾有的廣度和高度視野,因此得以瞭解世界的運行方式,事物發生的原理通則,而非一般人在遇到事情時只單純的不解、習以為常或者抱怨。更進一步地,我們甚至能透過閱讀逐漸融會出自己的中心思想、悟出人生哲理,養成自己面對事物的態度。

比如閱讀社會學、商業、心理和歷史時,我們可以發現,這一切都和「人」有關,也因此我們可以透過這幾個項目來瞭解「人」和一切行為動機的產生,進而產生出在往後遇到許多問題時應如何瞭解及解決。


最後,我打算用論語衛靈公裡的一篇來做為總結: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呀!你以為我是博學天下的道理,而且能夠強記著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如此嗎?」孔子說:「不是呀!我平日雖學得多,記得牢,但有一個最基本,最概括的總綱是大道的根源,把萬物之理貫串起來的。」

我想,閱讀的最高境界應該就是如此吧,透過不斷地學習,並且參透萬事萬物的真理,進而昇華成智慧,這才是閱讀的本質。





arrow
arrow

    黑白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