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我可能不會愛你》,其實幾乎從沒看過,只是聽著身邊的人熱烈地說著罵著、看著FB上的塗鴉牆和新聞追蹤式的報導著,關於李大仁、丁立威和程又青的故事,關於他守候著她、她愛著他和他只在乎劈腿助理的故事。

  於是身邊的女生開始都想要一個李大仁,看著他們發表那既是欣羨又是幻想似的訊息,我突然這麼想著,是不是他們都想成為程又青?

  可我從來就沒聽過有哪個男人想要一個程又青。

─────────────────────────────────────────────────────────────

  劇終後的幾天,朋友問我,李大仁也好,適合的人也好,那對於我而言,想要的是什麼?

 

  我仔細地想了想,回了一段話給他:

  靈魂伴侶也好,適合的人也罷,我想,或許只要有一個能符合自己一個基本條件且行為不會超過自己容忍範圍的人,並能深愛著我而我也深愛著,這樣就好。

  畢竟,這就是件很感恩的事情。

  因為對象的選擇在於條件,決定在一起則靠著感覺,長久則在於感性包容和理性經營。

  當你真正愛一個人的時候,你並不會在意他是誰,而是他就是他,你不會在意他為你做了什麼,而是他是否開心以及如何讓他開心,就好像程又青似乎是個笨蛋+不會看人選擇對象的傲驕女(看介紹再加上自己想像),但土豆仁還是愛的要死不活做一堆有的沒的的樣子(所以土豆仁也滿笨的),我劇=A笨蛋愛上B笨蛋,B笨蛋喜歡一個亂搞的,他們之間的愛恨糾纏情節故事,完。

 

  重新再看那天所說的話時,突然發現原來這是個簡單公式,條件、感覺和經營,但同時也包含著許多繁雜及模擬兩可的XYZ。

  我們擁抱著對方卻也同時愛著自己,開心地付出卻也同時希求回報,瞭解無悔卻也同時計較,為愛失心也同時極端自我,想要體諒同時自覺委屈,不停地相信也不斷懷疑。

  我們按著自以為的信念行動著,並在心理或行動上期許要求,一個和你完全不同背景人格的對方,也須比照辦理。於是一切就這麼開始,關於衝突、撕裂、消極、悲傷乃至於分離,只是自以為得不到那應該或想要的回報,或承受著認為不應該或無法承受的辛酸悲苦。

  而關於事後自覺很傻或認為自己已然成長,我們也只能在自己的內心中篤定地相信,並和後來的對方,一同驗證。

  於是條件清楚且容易設定,感覺總是飄忽,相處需要在不斷碰觸交叉後尋找最適化,或者另尋其他,而我們則在這其中相遇、學習、分離、體悟,輪迴不停。

---

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放下你自己;

不過,很困難,因為我們都只愛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黑白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